- 全球航运市场的复苏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速度的加快,让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。我国已经是造船大国,各造船企业的硬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,但管理依然落后。目前,韩国、日本各占世界造船份额的35%以上,
全球航运市场的复苏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速度的加快,让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。我国已经是造船大国,各造船企业的硬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,但管理依然落后。目前,韩国、日本各占世界造船份额的35%以上,而我国还不到10%,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就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“分水岭”。
由于造船业具有大型、单件、小批量的特点,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又是资金和技术
密集型产业。因此,其信息系统及管理软件的发展多年来一直受到局限。
船舶是巨大而复杂的系统,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和数以千计的配套设备构成,包含数十个功能各异的子系统,通过船体平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造船周期一般在10个月以上,既要加工制造大量的零部件,又要进行繁杂的逐级装配,涉及物资、经营、设计、计划、成本、制造、质量、安全等各个方面。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非常强大的信息处理 能力,因此,对于船舶工业来说,提升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。
目前,我国船舶总吨位已晋升世界前三位,其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。以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为例: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,新世纪又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,初步建立起产品电子信息模型,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,年产量提高了十余倍。尽管如此,从市场份额上看,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水平及其效用与位居第一、二位的韩国和日本相比,仍存在很大差距。
虚拟设计、虚拟制造和虚拟企业对造船工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,信息化对造船业的提升作用已逐渐凸显,数字造船已成为世界造船业的必然趋势。
综合世界船舶工业的特点,基于我国船舶工业现状,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模式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信息化水平。
首先,确定总体规划和目标,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和中英文网站,做好基础准备。其次,从生产设计、经营销售、企业管理三个方面入手,通过推动CAD/CAM(CADDIS5软件)、CIMS技术、B2B电子商务技术及 ERP技术的广泛应用,缩短船舶总体及配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周期,提高船舶质量。再次,通过开展网上报价和网上采购,加速资金和材料的周转速度,节约成本。最后,实现网络化的管理体系,提高管理效率,最终实现数字化船舶。(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柳絮)
- 每日推荐
- 热点资讯